Create a Joomla website with Joomla Templates. These Joomla Themes are reviewed and tested for optimal performance. High Quality, Premium Joomla Templates for Your Site

生物阻抗分析的原理,種類與歷史

生物阻抗分析 (BIA,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),簡單講就是在身體通過微量的電流,藉由身體不同組織由於其水分含量以及細胞膜特性的不同,於是對於不同頻率的電流產生不同的電阻跟電抗值,這些阻抗值就能透過不同的模型公式,推測出身體的組成的一種分析方法。
BIA的優點是:安全,非侵入性,操作簡單。早期是運用於體適能評估,或是運動與減重的成果檢測,近年來則側重於身體體液狀態與營養狀態的監測。其簡單的種類與發展史如下:

1871年 開始有學者研究組織在不同頻率下電阻的差異
1970年 開始發展出商業化的單一頻率生物阻抗分析儀 (SF-BIA,single frequency bioimpedance analysis)
1992年 多頻率生物阻抗分析儀出現 (MF-BIA,multi-frequency bioimpedance analysis)
1994年 生物阻抗向量分析法 (BIVA,bioelectrical impedance vector analysis)
1996年 生物阻抗光譜 (BIS,bioimpedance spectroscopy)
2007年 FMC BCM 問世 (利用 Chamney等,於2007年發展出的特殊身體組成模型,能偵測出身體過剩的體液)
© 2016 NC Taiwan 版權所有,轉載禁止 (網站可以分享或RSS之方式傳閱,但不可複製相關內容於不同文章內。)
聲明:本網站主要提供BCM使用者一個討論園地,其中關於BCM使用之觀點,來自於NCTW BCM team之經驗與所收集之參考文獻,使用者於臨床上對於BCM之施作與應用,仍應依病患之個別不同狀況及隨時查閱實證醫學之證據,自行做最後之判斷,本網站不負任何相關之醫療責任,特此聲明。